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

时间:2009-01-01 点击:2219 发布:胡瑞恒

朱永新教授在《新教育之梦》一文这样诠释理想的体育:“理想的体育,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,使学生永不言败,永不停息,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;理想的体育,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,败不馁的心态,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,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。”传统的体育教学观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,往往忽视学生心理健康,从而导致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或缺陷,严格意义上讲,他们都是不健康的。那么,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,本文就此说一些我个人的拙见。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,学校体育活动大多都是集体活动。和谐、平等、友好、合作的学习环境。能够让学生受到集体的温暖,愉悦身心。

⑴创设情境,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,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,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。互相帮助、探讨学习,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,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,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。

⑵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,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,奋勇拼搏。如:团结一致过黄河,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,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。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,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,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,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。

运动技能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,学生从动作的生疏、僵硬到动作的熟练、协调直至动作的自动化,在生理上表现为疲劳,肌肉疼痛,直至恢复,其心理也相应表现为兴奋、紧张、胆怯、怕苦,教师应仔细分析情况,及时作出判断并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指导教学,在各种困难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,促使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。

在体育教学中,学生的畏难、胆怯、怕苦心理原因往往来自学习对象的动作本身,如手倒立、鱼跃前滚翻、分腿腾越、耐久跑等等,由于学生对它们不了解其精神、方法,或者缺乏毅力和耐心,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,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。

(1)因势诱导,消除学生畏难心理。

在教学中,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,分析、判断想出办法解决这一问题。教育学生要正视困难,明确做任何事,不会一帆风顺,而是要经过长期艰苦磨难。教师也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,要鼓励他们不畏艰难、奋力拼搏,努力克服困难,品尝胜利的喜悦。具体教学中,教师良好的示范,鼓励的语气,及时的纠正,正确的帮助和保护都能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,这样,学生能够消除畏难心理、消除顾虑,有信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。

(2)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。

学生是学习的主体。一切教与学的中心都是学生。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材教法,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,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,当他们运遇到困难时,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。针对学生能力强的学生,教师可以诱导其自主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,调节情绪,努力完成学习任务,而针对身体素质较差,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,则应恰当的帮助其设置较低的标准,鼓励其树立自信,培养坚强意志,克服困难,循序渐进的。

体育是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,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、学习态度,要让他们时时感受成功体验。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从不会到会,从难到易,从失败到成功,从畏难到喜欢等等经历,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,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。在此基础上,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在学习中思考问题,练习中想出方法,创造性地学习,有所学,有所悟,乐于学,学中乐,养成乐观开朗、积极向上的生活、学习态度。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,学生学习动作,参与游戏,群体竞赛等等莫不有困难出现,教师一要善于发现问题,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,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;其次次,要千方百计营造学习氛围,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,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,更好的去完成教学任务。

学生具有个体差异,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。因此,教师在体育教学中,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,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,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,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,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。

评论列表